青砖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、京剧等一样,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输出。要追溯青砖建筑的历史,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。青砖早产生于西周时期,不过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,技术不够成熟,因此并未得到广泛的生产应用。
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、梁架、屋顶构成,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,堪称"整体浮筏式基础",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"惊涛骇浪"中,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,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。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,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,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,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。
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,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。形成大屋顶(尤其是庑殿顶、歇山顶等)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,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;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,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。
直到秦汉时期,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,烧制工艺技术也日趋成熟。有多成熟?举个例子,就说说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秦直道,这条道于秦朝时期修建而成的,现如今已经过了上千年,哈尔滨青砖依旧被完好地保留着,且道路基本不长草,主要得益于当年成熟的烧制工艺技术,这不禁让人惊叹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。
在中国传统建筑千年发展历程中,青砖建筑岁人们生活的地域、文化、习俗差异而各有特色。它比起宫廷红墙,朴素的青砖建筑少了几分庄严华丽,却始终不乏属于北方传统民居的大气、南国烟雨的灵气以及市井生活的地气!
然而,作为一种烧结砖,哈尔滨青砖的主要原料只是平日常见的黏土,通过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,再入砖窑经过上千度高温煅烧制成。制作技艺千年不改,但历经千年风雨的青砖却可以坚硬如故。这是中国劳动者的“智慧”,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写照。